上海地铁的绿色低碳之路
来源: | 作者:利德行 | 发布时间: 2022-04-27 | 14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前言


“十四五”开局伊始,“碳达峰”、“碳中和”已占据“热搜”榜首。“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总书记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全面推行,这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已经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揭开了序幕。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网络的上海地铁,从开建伊始便踏上绿色低碳的征途。

降低碳排放,我们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呢?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是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地铁更是公共交通中一个非常低碳节能的大运量交通工具。上海地铁,上海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典型的大运量绿色低碳出行方式。近800公里的网络,日均千万的客流,全电气化的运行,为上海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之城,增添了绿色这一最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底色。选择地铁出行,就是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多一些选择地铁出行,就少一些温室气体排放。自一号线开通至今,上海地铁累计运送乘客超5500亿人公里,与传统公共交通相比,同等运量下节约标准煤10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95万吨,相当于种植森林760平方公里,其面积可覆盖从虹桥商务区到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整个上海中心城区有余,绿色生态效益显著。



上海地铁在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效益的同时,立足自身,深入挖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自我革新,于节能中求节能。围绕着安全、人文、绿色、科技、智慧的奋斗目标,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定规划、建体系、编标准、立科研、抓技改、强宣传、入基层、重管理,全面推进上海地铁的绿色低碳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五年间,上海地铁累计二次节电超16亿度,折合节约标准煤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6万吨。


一、主动出击、深入挖潜,

求解绿色地铁节能“乘方效应”

作为全电气化运行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上海地铁自诞生之日起就天然携带着绿色低碳的基因。在这样一个绿色低碳的系统上深入挖潜,于节能中求解绿色地铁二次节能之方,更是体现了绿色地铁贡献节能减排的“乘方效应”。为此,上海地铁自“十一五”便积极筹划,制定系统节能减排战略,率先提出“打造绿色地铁、提升网络品质”目标,构建由“管理保障、专项规划、规程规范、专项技术”四大体系组成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

近年来,上海地铁重点在照明、空调等重点耗能设备方向不断寻求突破:从白炽灯到荧光灯,从LED到智能照明,超90%车站已应用节能型灯具;从定频空调到变频空调,从单一模式到智能调控,超80%地下站空调系统已采用节能控制;变频电梯、节能型变压器、可调式通风型站台门、列车节能运行模式等一大批节能“四新”技术在上海地铁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上海地铁已率先建成国内首个轨道交通环境能源监测平台,实时监测轨道交通线路车站环境能源状态,为轨道交通实施节能减排管控、环境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上海地铁也凭借信息化管理手段,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乘客提供更加健康舒适乘车环境的同时,实现科学节能。以2号线为例,自2009年加装能耗计量监测后,十年间,凭借信息化手段,开展精细化管理和节能技改,车站年均能耗下降23%,累计节电超8000万度。


二、布局清洁能源、优化用能结构,

激活地铁发展“绿色动能”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上海地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地铁停车场屋顶资源,率先布局光伏发电产业,开发清洁能源。2014年起,金桥、川杨河和治北停车场10MW光伏发电工程相继建成;目前,上海地铁已在三林、富锦路、浦江镇等10个车辆基地完成了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总装机容量合计约24兆瓦,装机容量位居国内行业首位;年均发电量超23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超1.8万吨,相当于可为6号线全线车站提供一年的用电;2021年,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向全世界隆重推介,龙阳路停车场屋顶光伏项目成为受到全球瞩目的“高能网红”。



三、源头发力、标准引领,

贡献地铁行业绿色标准“上海方案”

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地铁建设运营全过程,离不开标准引领,上海地铁在致力于绿色地铁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始终坚持标准引领,牵头主编多项绿色标准,用绿色标准规范绿色地铁建设,为行业绿色发展贡献“上海方案”。

17号线诸光路站是亚洲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LEED认证的地铁车站,该站从建设伊始就将绿色理念融入整个施工过程。比如,按照传统做法,施工产生的渣土一般作为垃圾处理,不仅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运输和处置过程还会给环境造成污染,诸光路站施工过程中创新工序工艺,想方设法将渣土循环利用于修路、回填、修固地基,10多万立方的渣土就地消化、变废为宝。又如,创新车站设计思路,设置贯通式大中庭,并配合采用具有高反射率和高隔热性能的天窗玻璃,既能大面积引入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又能有效遮挡辐射,避免产生热岛效应。再如,在站内布设200多个传感器,智能调整站内环境舒适度,配以智能照明,有效减低用电,采用环保建材,为乘客提供健康舒适的乘车环境。2018年7月,诸光路站通过了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LEED银级认证,首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绿色认证之先河;上海地铁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全球首部绿色轨道交通评价标准,填补了公共交通领域绿色评估认证的空白,为推动公共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上海方案”,14、15、18号线在建设之初也加入到绿色认证的行列,践行绿色发展。



四、绿色建造、静默施工,

守护城市畅通运行

地铁建设施工规模大、工期长,且多位于城市中心,施工过程难免对局部街区造成较大影响。上海地铁积极引入非开挖、工厂预制拼装、全封闭绿色施工围挡、绿植围蔽等一系列绿色建造技术,减少交通拥堵、降低扬尘噪声,努力降低施工工地在街区中的“存在感”。

14号线静安寺站是全国首例以非开挖顶管工艺建设的地铁车站,车站上方的华山路、延安中路都是交通流量趋近饱和的城市主干道。若采用传统施工方式,需要封闭延安中路和华山路各2根车道,5次管线迁改,给周边交通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上海地铁引入最新技术,主动自我加压,最终决定以“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车站建设——在车站中段采用非开挖顶管技术施工,避免了大规模封路和管线迁改,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地面交通压力。



同属14号线的陆家嘴站,位于上海“城市天际线”的核心区域,四周高楼林立,距离632米高的上海中心直线距离仅350米左右,站外就是繁忙的陆家嘴金融中心。上海地铁结合周边环境风貌量身打造了全封闭工地,外观设计以玻璃幕墙、垂直绿植围蔽,使整个工地几乎“隐身”于陆家嘴摩天楼群中,最大程度减小了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扬尘、噪音影响。


五、地铁花园、植绿造绿,

用心擦亮生态底色

上海地铁与市绿化部门联手合作,大力推行停车场屋顶和地面绿化,通过大面积绿化覆盖,在6座地铁停车场造绿28万平方米,日均释放氧气超252吨,吸收二氧化碳超168吨,相当于再造10余座中型公园,持续改善周边环境与空气质量,成为遍布城市各处的地铁花园。4号线蒲汇塘停车场花园式车库屋顶绿化更是上海最大屋顶花园,夏季高温天最高可为车库室内降温7℃,起到很好的隔热降温、增加空气负氧离子、降低粉尘的效果,大大改善了周边环境,荣获全国花园单位称号。




六、传播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出行,

赋能低碳生活方式

多年来,上海地铁致力于践行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利用遍布全市的地铁站点,打造绿色生态文明宣传阵地,开展绿色公益、节能宣传、垃圾分类、海洋环保艺术装置展等各类绿色公益宣传活动,传播绿色节能理念;先后推出停车换乘(P+R)服务、重大赛事活动地铁往返联票、特种票(一日票、三日票、磁浮联票)等产品和服务,以及联乘优惠、累计优惠、扫码乘车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市民乘客选择地铁出行,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齐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站在 “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十四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海地铁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定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上海地铁建设运营整体布局,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地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使设计施工更适宜化、能源结构更高效化、环境保障更健康化、运行维护更智慧化、配套设施更人性化,助力国家如期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宏伟目标。